初春母牛卧地不起综合征的防治
母牛卧地不起综合征是母牛临近分娩或分娩后发生的一种以“卧地不起”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此类病牛在2次钙剂治疗后24h仍不能站立。该病常发生于产犊后2-3d的高产母牛,其发病率虽然小于2%-12%,但此病导致死亡率和淘汰率相当高,占发病牛数的60%-70%,本病可发生于一年四季,尤其夏季和初春较为多发。
1 病因
高产母牛分娩前后体内常量和微量元素代谢变化较大,不仅可以发生以急性低钙血症为特征的生产瘫痪,而且同时伴有低磷酸盐血症,低镁血症和低钾血症。卧地不起超过6-12h就可以导致后肢有关肌肉、神经的外伤性损伤,主要是坐骨肌肉和大腿内侧肌肉和髓关节周围组织肌肉发生坏死。坐骨神经和闭孔神经因胎儿过大,产道开张不全。助产鲁莽和过分牵拉而严重损伤,也可因后肢肌肉坏死和损伤而发生损伤性麻痹。此外,心肌炎、创伤性心包炎、腹膜炎及母牛妊娠毒血症、脑炎等都会引起本病的发生,一旦伴有低血钙,且经钙剂治疗后,病牛仍无法站立,则很少有恢复的可能。
2 临床症状
一般都有生产瘫痪病史,大多经过两次钙剂治疗,精神高度抑制及昏迷等特征消失,而后卧地不起。病牛通常表现机敏,食欲正常或减退、体温、呼吸和心率也基本正常。有时病牛频频或试图站立,前肢跪地,后肢半曲成向后伸,像“青蛙腿”姿态,甸旬“爬行”。严重病牛是侧卧式,头向后仰,人工给予纠正,很快又恢复原状。有时病牛四肢抽搐,角弓反张,食欲废绝。由于长期卧地不起,经常并发乳腺炎膝关节和足关节及髓关节周围发生褥疮性溃病,甚至导致病牛死亡或被迫淘汰。
3 治疗
(l)如确诊为各种损伤,包括肌肉和韧带损伤时,应尽早淘汰,减少经济损失。
(2)对经治疗可恢复的病牛。应对症处治,综合治疗。临床上采用钙制剂、镁制剂、钾制剂、磷制剂进行补充。
(3)对神经损伤,肌肉拉伤的病牛可用维生素Bl、维生素B12、筋骨宁、筋骨通或士的宁腰荐神经丛穴位注射。药物治疗的同时,精心护理是极其重要的。
4 预防措施
(l)加营养,促进康复,母牛产后,生产母牛喂温热水,水中加入葡萄糖酸钙。
(2)助产要按操作规程,不要用力过猛造成组织损伤。助产和胎衣剥离要严格消毒,以防细菌感染。
(3)对病牛不能将初乳挤空,挤出2/3量即可。
(4)对于老龄母牛,怀孕期间饲料中加维生素AD3粉骨粉等微量元素。
(5)产前要低钙饲养,分娩前8d肌注催生素,维生素B3 1000万IU,直到分娩,产前3-5d静脉注射20%葡萄糖酸钙5OOml和葡萄糖液5OOml,连注2-3d。
(6)加强干奶期的预防,特别是妊娠后期的饲养管理。产前15d将其调人产房内饲养。产房应光线充足,宽敞、清洁干燥,有专人看护,及时发现各种异常现象。
(7)在日常饲喂管理中,可在日粮中添加0.8%-1%的保健产品--“牲命1号C”,对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病力,减少卧地不起等现象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4006616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