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牛球虫病后,应如何进行有效防治?
牛球虫病属于球虫寄生虫在牛的肠道上皮细胞内的一种原虫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犊牛群体较为多发,其原因是犊牛的机体免疫力较差,无法对入侵的病原体进行有效的清除。该病的主要症状是出血性肠炎。呈季节性,在一段时间内呈现流行态势,该病死亡率为20%~40%。当养殖场内出现该病时,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日常的养殖工作中,要进行有效的防治。
1 流行特点
当球虫进入到牛的消化系统后,会进行内生性的发育,使其数量得到增加。球虫进行有性配子生殖。当生殖过程结束后,球虫会进行外生性的发育,它能够通过牛的粪便排出体外。当外界的环境比较适宜其生长时,球虫又会进行孢子生殖,在2d 左右会发育成熟,形成有感染性的卵囊。当饲养人员没有及时清除牛粪便时,这些卵囊会落到牛的饲料或水中,再通过牛的饮食进入到牛的体内,进行下一轮的繁殖发育。这种疾病多发于温暖、潮湿的季节,因为此时的温度比较适合球虫的生长,能够为其提供充足的水分,球虫比较集中在潮湿、低洼、多沼泽的地方,当养殖场在其周围时,牛就会感染球虫病。当牛的抵抗力下降时,也会感染此病,特别是2 岁以下的牛,容易受到球虫的侵袭,使得犊牛的死亡率升高,能够存活的牛则成为球虫的携带者,在未来容易传染其他牛群发病。
2 临床症状
潜伏期:约为2~3 周,最长时可达1 个月。
疾病发作突然且剧烈,主要表现为精神抑郁、被毛松乱、体温小幅升高或无变化、腹泻、便中稍带血液,如果是母牛被感染,其产乳量会降低,在持续7d 后,牛的症状会明显的加剧,出现食欲减退的、身体消瘦、无法站立,眼窝出现塌陷的症状,后肢和尾部会变得比较污浊,皮肤的弹性较差,体温出现明显的升高,能够达到40℃左右。在疾病末期,牛会出现排便失禁,粪便呈黑色,由牛的肠胃出血引起的。同时,牛的体温下降,心律不齐,身体更加消瘦,无法进食,最终会因贫血而死亡,病程约15d 左右,个别病例在2d 之内就死亡。
病状轻微的牛,表现下痢和贫血,牛的体重会逐渐下降,贫血的情况日益严重,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也会出现死亡的情况。
3 牛球虫病的防治措施
3.1 治疗方法
当发现牛出现球虫病之后,就应当进行治疗,治疗的时间越早越好。使用的药物主要是磺胺类药物,这种药物能够最大限度的减轻疾病的症状,防止疾病的恶化可使用磺胺二甲嘧啶,剂量为0.1g/kg·bw,灌服,连续使用3~4d;也可以使用呋喃西林进行治疗,剂量7~10mg/kg·bw,服用2 次/d,连续服用7d。
3.2 预防措施
饲养时要注意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通常成年牛是该病的携带者,因此,尽量将成年的牛与犊牛进行分开饲养,防止成年牛粪便中的卵囊污染到饲料和水源,对犊牛造成影响。给犊牛哺乳时,母牛的乳房需要先清洗干净,这样也能防止球虫病的传播。牛舍要每天进行清扫,定期喷洒畜舍微生态功能性改良剂--“护舍宝”,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保持环境的干燥,牛的粪便和垫草要经过无害化处理,同时,要定期对环境进行消毒,及时杀灭球虫,外购牛只时,要先进行检验检疫,做好球虫病的检查工作,防止引进的牛群中夹带此类疾病,还要重视营养的供应工作,保持饲料的平衡性,增强牛的身体机能。

4006616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