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湖南绿叶动物保健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官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保健养殖 > 养牛技术 > 内容

奶牛肢蹄病综合防治措施

来源:     发布日期:2016-12-16 08:17:48   |    分享    加入收藏
奶牛肢蹄病是奶牛四肢和蹄部疾病的总称,是危害奶牛生产的三大疾病之一,是影响奶牛使用寿命的主要因素。
1 临床症状
患病蹄部红肿、热痛,站立姿势不正,导致跛行等运动功能障碍。患牛常卧于地面,严重者出现全身症状,体温升高,呼吸加快,采食减少,泌乳量下降。慢性病牛的全身症状轻微,有的仅表现为食欲不振,产奶量下降,病牛不愿站立和运动,常喜躺卧,运动时出现跛行症状。 
 
2 发病因素
引发奶牛肢蹄病的主要因素有5个方面,即营养、遗传、环境、管理和疾病。
2.1 营养因素
2.1.1 一般牛体内钙磷比例为1.5-2∶1,饲料中钙磷比例失调或缺乏时,奶牛就会动用骨骼中储存的钙磷,导致奶牛骨质疏松、蹄部角质软化和蹄形态的改变,而发生肢蹄病。
2.1.2 奶牛体内维生素A、D 不足或不平衡,使机体抵抗力下降、骨质疏松而诱发肢蹄病。日粮结构不合理,高蛋白质的日粮结构或粗纤维摄入不足,可引发肢蹄病。
2.2 遗传因素
奶牛的遗传性状直接决定它们对肢蹄病的易感程度。奶牛肢蹄病的遗传系数为0.6,与生产性能呈高度正相关,蹄变形引起的蹄病与种公牛有关。其中3-4 岁奶牛发病率高。
2.3 环境因素
2.3.1 牛舍环境卫生状况较差是引起肢蹄病发生的重要因素,牛圈堆积厚层牛粪,再加上饮水池经常有水溢出,粪便和污水浸染,氨对蹄壁的腐蚀作用,可降低蹄壁的屏障作用,使牛蹄角质软化,受到粪尿的侵蚀,角质生长发育不良,且脆弱,极易引起趾间腐烂、蹄底腐烂等蹄病。
2.3.2 湿热的环境条件对肢蹄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奶牛的肢蹄长期处于潮湿的环境中,使蹄更易变软,很易损伤,易受病原菌感染发炎。同时高温高湿气候使奶牛的采食量显著下降,营养摄取过低,出现能量负平衡,体质逐渐下降,机体抵抗力减弱,影响牛蹄角质的正常生长,使肢蹄病大增。
2.3.3 冰凉的水泥和结冰地面,也可增加患肢蹄病机会。
2.4 管理因素
2.4.1 日常对牛蹄洗刷、药浴护蹄和季节性计划修蹄工作重视不够, 使蹄病大量发生。
      2.4.2 修削蹄不当也易引起感染化脓。
2.4.3 干奶期过于肥胖, 饲养密度过大,饲槽过低,运动场面积过小,奶牛运动不足,易引发肢蹄病。
2.4.4 日粮结构不合理或不同泌乳期的奶牛使用同一饲料配方日粮,这也是引发肢蹄病的重要因素。
产后疾病如产后胎衣不下、子宫内膜炎、乳房炎、酮病等引起奶牛体质差,易发生继发性肢蹄病;变形蹄引起蹄负担过重和蹄壁支撑力不足,出现皮下炎症和溃疡而发生急、慢性蹄叶炎;血液内毒素的存在促使小血管内形成微血栓, 易导致蹄叶炎发生;病牛血浆中凝血酶原、凝血因子Ⅴ、Ⅶ、Ⅹ及纤维蛋白含量的增加,易造成微血栓的形成,特别是在机体的末梢部位,导致末梢器官部分血循障碍, 造成蹄角质部角化不全,从而引起变形蹄。
3 预防措施
3.1定期对奶牛的蹄部进行药浴。每1-2 个月应对奶牛的蹄部进行一次药浴。方法是:将“护舍宝”与锯末按1:(2~3)混合于蹄浴池中,让药液浸透整个蹄部,每周1~2次。推荐蹄浴池尺寸2.5米长,20厘米深,宽度可根据牧场奶牛通道的宽度进行设计。每年的4-10月为较佳药浴时间。
3.2 每年应对奶牛进行修蹄。在每年的春季,要对奶牛的叉蹄、裂蹄等进行修整,以防造成蹄伤。
3.3 定期添加硫酸锌药物。定期在奶牛的日粮中添加0.01% -0.02%的硫酸锌,每次持续1个月以上,每年进行5 次,可使奶牛的肢蹄病发病率降低40%。同时,应保证钙、磷等微量元素的充足供应。
3.4 定期做好奶牛场的环境消毒工作。及时清理奶牛粪便及污水,保持奶牛场地的干燥清洁,每月对环境消毒2 次,杀灭致病菌。
3.5 要定期对奶牛的蹄部进行检查。发现患有肢蹄病的奶牛,立即将其隔离,及时用生理盐水冲洗患部,并用新洁尔灭进行消毒,然后剔除腐烂组织并进行敷药包扎,也可配合药物封闭和针灸治疗。
3.6 定期将“护舍宝”喷撒在牛只日常生活场所,包括牛舍、运动场、产房、犊牛岛及犊牛舍地面,及时清除粪便和砖头、瓦块、铁器、石子等坚硬物体,保持环境的干燥,并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联系绿叶动保
4006616135
湖南绿叶动物保健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7 湘ICP备1301241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