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湖南绿叶动物保健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官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保健养殖 > 养牛技术 > 内容

羔羊消化系统疾病的防控

来源:     发布日期:2016-11-29 08:58:19   |    分享    加入收藏
消化系统疾病是羊的常见疾病,该病不仅可导致绵羊的毛质粗劣,还可造成奶羊的产奶量下降及羔羊发育不良。因此必须认真加以有效预防,科学防治,强化平时的饲养管理工作,增强羊的体质和抵抗力,有效减少羔羊患病率。本文将对羔羊消化性疾病的发生原因做一分析并提出有效的防控措施。
1 症状
本病较高发于哺乳期羔羊,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善、环境不适、病原体感染、营养供应失衡等综合作用下导致消化机能紊乱而出现的一种症候群,典型临床表现为“饮食欲不良、湿热下痢、不同程度腹泻及消瘦、脱水、贫血等”。临床上较常见主要包括如下:
1.1 单纯性消化不良  主要是由于饮食无节制引起,症见病羔饮食欲基本正常或有所衰减,粥状(糊状)下痢或轻度至中度腹泻,粪便中见消化不全的食糜。
1.2 病理性腹泻  主要是由于各种病原体(病毒、病原菌、寄生虫)感染,具有一定传染性和高危害性,病羔多呈水样腹泻,粪便常粘结于肛周、尾部,机体迅速脱水及贫血,死亡率相对最高。
1.3 应激性综合征  主要是在断奶、换料、组群、运输、接种疫苗、气候变化、养殖环境恶化、饲养管理不善等不良应激因素作用下,导致羔羊生理代谢紊乱,其显症主要是饮食欲不良、精神沉郁、下痢或腹泻等。
 
 
2 病因
本病的诱因和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大致可分为:
2.1 母羊方面  主要是哺乳期母羊饲养管理不到位,其日粮中营养物质缺乏或搭配不当,直接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和母乳质量,造成母乳营养不全或乳汁过浓,不利于羔羊胃肠吸收利用,会造成不同程度腹泻现象;哺乳期母羊罹患某些常见病,拒哺乳或泌乳不足、乳汁过继病原体等,造成羔羊消化紊乱。
2.2 羔羊方面  新生羔羊(1-3 日龄)出生30min 后未吃足初乳,体能补充不足致其虚弱、免疫力低下;多胎产子未实施必要的人工哺乳、寄养等,可致饥饿性消化道综合征;羔羊人工哺乳不定时、定量、定温,饥饱不均,乳温过冷或过热、乳汁变质等,引起消化道病理反应;母羊乳头及羔羊舍保洁、消毒不严,圈舍污染严重、温湿度不适等,造成羔羊消化道内外源性病原体感染;单纯性消化不良救治不及时,产生消化道继发或并发感染。
3 综合防治
3.1 强化妊娠母羊、哺乳期母羊饲养管理短期优饲,维持母羊8-9 成适宜膘情,以优质牧草为主(60%-70%)、适量补充全价日粮(精料30%-40%),确保母羊、胎儿正常发育及高健康度;产前7-15d 促使母羊适量运动及自然光照,增强其消化力及免疫力,有利于顺产、提高羔羊成活率;在围产期添加“牲命1号C”,缓解生产繁殖应激综合征,补充丰富全面的营养物质,保证母羊及羔羊的健康水平。
3.2 抓好临产母羔科学管护,重点落实各种常见病预防控制措施、加强饲养管理措施、改善养殖环境条件。
(1)应确保母羊健康及正常哺乳,促使新生1-3 日龄羔羊吃足初乳,获得基础能力及有效母源抗体保护,增强羔羊体质及抗病力,防止感染发病;
(2)现代本品种优选繁育的种母羊多胎率现象极为普遍,必须有专业人员实施必要的人工哺乳或寄养工作,提高羔羊的健康度、整齐度、成活率;
(3)抓实羔羊舍保洁、消毒灭源工作,定期喷撒“护舍宝”,最大化降低养殖环境中病原体含量,以降低母羔感染、发病率;
(4)羔羊舍内室温偏高或偏低均要采取人工调节措施,重点防范1-10 日龄羔羊,相宜的温湿度值应控制为“25-28℃、相对湿度65%-70%”,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发病、提高成活率;
(5) 10-15 日龄以后有必要给羔羊补喂“护犊宝”,这样可有效预防羔羊机体缺乏动物必须的多种微量元素,并维持其正常的生理代谢机能,促进机体快速生长,预防腹泻。
联系绿叶动保
4006616135
湖南绿叶动物保健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7 湘ICP备1301241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