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解】奶牛产后保健技术
1 奶牛产后疾病种类
1.1 产后瘫痪
奶牛生产瘫痪是一种常见的分娩后突然发生的代谢和严重产科疾病,其特征为全身肌肉无力,低血钙,四肢瘫痪等。该病主要出现在高、中产奶牛身上,大多数是顺产后的3d内发生,特别是在产后的12~48h最容易发生。
典型症状是整个发病过程不超过12h。病初通常是食欲减退或废绝,反刍、瘤胃蠕动及排粪排尿停止,泌乳量降低;精神沉郁,表现轻度不安;不愿走动,后肢交替踏脚,后躯摇摆,似站立不稳,四肢肌肉震颤。开始时鼻镜即变干燥,四肢及身体末端发凉,皮温降低,但有时可能出汗。呼吸变慢,体温正常或稍低。脉搏则无明显变化。
1.2 产褥热
产褥热是高胎次高产奶牛易发的一种以严重的低血钙为特征的非发热性代谢病。奶牛总血钙浓度低于1.4mmol/L时的临床低血钙症称为产褥热,血钙浓度低于2.0mmol/L时的亚临床低血钙症称为亚临床产褥热。泌乳开始对钙需要量的突然增加严重影响奶牛的钙稳态,急性钙缺乏引起奶牛发生渐进性神经肌肉机能障碍,进而出现弛缓性麻痹、循环衰竭和意识降低等症状。
1.3 胎衣不下
奶牛分娩后,胎衣在12h内不能自然安全脱落者称为胎衣不下。胎衣不下是奶牛产后常见疾病之一。胎衣不下的母牛80%以上继发子宫内膜炎,由此导致奶牛不孕、发情延迟、增加配种次数,影响母牛的繁殖力,也可能引起母牛全身感染,在患病期间产奶量下降等,严重者可危及母牛生命。
1.4 真胃移位
真胃移位是指真胃由正常的解剖位置发生改变,并且超过正常的生理范围而引起消化机能障碍,导致营养代谢失调的一种急性内科性疾病。临床上分为真胃左方移位和右方移位,治疗真胃移位的方法主要有3种,即药物疗法、滚转疗法和手术整复法。
2 致病因素
2.1 血钙含量低 奶牛分娩后血钙含量低是重要致病原因,怀孕后半期由于胎儿发育的消耗和骨骼吸收能力的减弱,骨骼中贮存的钙量大为减少。因此即使甲状旁腺的机能受到的影响不大,而骨骼中能被动用的钙已不多,不能补偿产后钙的大量丧失。据测定,产后健康牛的血钙浓度为0.08~0.12mg/mL,平均为0.1mg/mL,病牛则为0.03~0.07mg/mL;同时,血磷及血镁含量也会降低。
2.2 营养因素 奶牛体况过肥过瘦,采食量和饮水不足,日粮中能量和蛋白质含量低,矿物质和维生素缺乏,尤其钙、磷、硒、碘及维生素A的缺乏,是引起胎衣不下的关键原因,低血钙的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生率是健康牛的6.5倍。
2.2.1 能量和蛋白 奶牛在整个干奶期饲喂低蛋白(8%)日粮时,其胎衣不下的发病率最高为50%,而饲喂蛋白质含量为15%日粮的奶牛胎衣不下发病率只有20%。日粮能量、蛋白质过度缺乏,易造成胎衣不下,原因是奶牛身体比较虚弱,再加上分娩应激,无力排出胎衣。
2.2.2 钙和磷 日粮中缺磷是母畜不孕或流产的原因之一,一般钙的摄取量应控制在75g/头·d,钙磷比保持在1.5∶1。怀孕的母奶牛饲养管理不善,饲草单一,营养不足,特别是妊娠期的母牛营养物质供应匮乏,饲料中钙磷严重缺乏,致使血液中的血钙不足,造成体内管状骨的骨质密度疏松,从而引起产后瘫痪。
2.2.3 维生素E 维生素E又称生育酚,是一组化学结构相似的酚类化合物。它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特别是具有生物抗氧化作用,可以防止细胞膜中脂质过氧化和由此引起的一系列损害。维生素E与前列腺素的合成有关,因此对改善繁殖功能有重要的作用。
2.2.4 维生素A和β-胡萝卜素 维生素A与母牛的繁殖力和胎儿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很多研究表明,维生素缺乏会增加胎衣不下的发病率。若日粮中缺乏维生素A,会导致母牛发生生殖器官炎症、隐性发情、发情期延长等,进而造成胎衣不下和子宫炎等症状。建议维生素A应为3000~4000 IU/kg日粮干物质。
2.2.5 维生素D VD最基本的功能是催进肠道钙磷的吸收,提高血液钙和磷的水平,催进骨的钙化。放牧牛每天能够由皮肤合成3000~10000IU VD。奶牛临产前添加大剂量VD可以预防产后瘫痪,保证奶牛机体健康。
3 奶牛产后保健技术
夏季要防暑,可适当增加青绿多汁饲料,注意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补充;冬季要保证奶牛的全价饲料。尽量调整产犊季节,避免在低气压与过热季节分娩。对妊娠奶牛加强饲养管理,注重营养平衡,饲料中钙、磷等含量要达标,预防代谢病的发生和异常分娩的发生。建议在精料中添加1%“牲命1号C”(由湖南绿叶动物保健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生产),该产品根据奶牛的生理、消化和营养需要等特点研制生产出一种功能性专用预混料—“牲命一号C”,富含多种矿物质元素,不仅确保各种矿物元素的添加量均在安全范围之内,元素之间配比科学合理,同时采用先进的奶牛保健养殖技术和最新的营养理念精心研发而成。

4006616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