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秋季“五菌两虫”引起羔羊腹泻!
临床上,羊腹泻发生情况多。尤其,羔羊期感染腹泻,病发率和病死率均要高,为养殖户主普遍关心的疾病,更是关乎养殖户的根本利益所在。分析羔羊腹泻的致病因,有单纯消化不良导致的腹泻、有菌源性感染导致的腹泻、有寄生虫疾病感染导致的腹泻等等几种类型。其中,由致病菌所致和寄生虫病所致的腹泻,分别占到了59%和14%,为日常防病的重点对象。
一、引起羊腹泻病的原因--“五菌两虫”
1.菌源性腹泻
1.1 大肠杆菌:多见于1~8 日龄羔羊。母羊乳房不洁,产羔房卫生环境不良,潮湿、拥挤、寒冷和通风不良是发生该病的主要原因。病羊粪便稀薄、恶臭,有时有气泡并混有血液。羔羊腹痛,尖叫。粪便起初为黄色,后呈灰白色,羔羊严重虚脱,体温下降,脱水死亡。病程1~2 周。死亡率有的高达50%。
1.2 沙门氏菌:引起羔羊败血和下痢,又名羔羊副伤寒。羔羊出生后2~3 天发病的主要是羔羊在子宫内或接产中羊水感染的结果。羔羊7~15日龄发病的是出生后经消化道感染。传染源来自病羊和带菌母羊。临床表现为体温升高,下痢,粪便中混有血液并伴有黏液和组织碎片,腥臭,病羔羊食欲消失,迅速消瘦衰弱。2~3 周死亡。有的羔羊转为慢性到成为僵羊。
1.3 链球菌:主要通过消化道和黏膜伤口感染。病羊发热,排出腥臭带黏液的稀粪,个别羊濒死前有神经症状,常于3~4 周死亡。
1.4 霉菌:患羊生长受阻,采食量减少,被毛粗糙,后期体温下降,水泻、粪便的颜色黄灰色,该病应及时撤换霉变饲草。
2.5 B 型魏氏梭菌。所致腹泻又称羊痢疾。病初病羊精神萎顿,低头拱背,不吃乳,不久就发生持续性剧烈腹泻,粪便由糊状转变为水样,黄白色或灰白色,后期为棕色,形成血便,大便失禁,恶臭。1~3d 衰竭死亡。少数病羔羊则呈现神经症状,腹胀而不下痢、四肢瘫软、卧地不起呼吸急促、口吐白沫、角弓反张、体温下降,常数小时后死亡。
2.虫源性腹泻
2.1 隐孢子虫:隐孢子虫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可引起3~35 日龄羔羊拉稀的寄生虫。发育史略同球虫, 一般只需要1 个宿主就能完成其生活史。经粪口途径感染。随着粪便排出的虫卵已孢子化,就具有感染能力,平均潜伏期4d。饲养与产羔环境差、拥挤、潮湿是暴发该病的主要外因,患病羔羊常出现顽固性腹泻。如果伴有继发感染,症状明显加剧,死亡率直线上升。
2.2 球虫:主要由艾美耳球虫引起,以反复拉稀为特征,临床2~4 月龄羔羊最易感染的一种寄生虫病。成年公羊多为带虫者但不发病。在高温、高湿、高密度和卫生状况差的环境中、雨季或雨季后舍饲的羔羊最易暴发流行。病羊普遍消瘦、精神不振、行走摇晃、食欲减退、被毛粗乱、可视黏膜苍白。病羊急剧下痢,粪便褐色、绿色、黑色都有出现,常带有大量肠黏膜、恶臭。有的里急后重、腹痛尖叫。剖检病变为小肠黏膜有大量淡黄色或乳白色圆形、卵圆形结节,从菜籽粒到米粒大小不等。粪便和肠黏膜刮片检查,都可见到大量虫卵。
3 预防措施
预防羊腹泻的关键,在于加强日常管理。
第一,饲喂管理科学合理。合理化的饲喂模式,达到供足营养的目的。日常喂料用料草,青草务必新鲜,干草豆科类最佳。同时,适量补充精料,搭配玉米、豆饼、麦麸、食盐、矿物质等,饲喂定时定量,务必少加勤填,避免加料过猛,导致小羊伤食。添加10-20g“护犊宝”,帮助哺乳羔羊快速、持久、稳定地建立肠道菌群平衡,以此预防腹泻。
第二,当羔羊发生腹泻时,及时在饲料中添加“护仔安®C”,按每只羔羊每餐10-20g灌服,一日2-3次,连用3-5天,减半后再喂服3-5天,是治疗腹泻极为重要和有效的措施。用以抑制羔羊胃肠道病原微生物的快速繁殖,帮助肠道建立健康的微生物体系,以调节肠道电解质平衡和酸碱平衡,迅速止泻、有效防泻。
第三,羊舍清洁卫生管理到位。定期清扫圈舍,勤换垫料,及时清理粪便,严格消毒管理,加强羊舍通风,确保舍内清洁卫生干燥。定期喷撒“护舍宝”,干燥抑菌,增加益生菌的结合位点,并且除氨除臭。
第四,户外放牧应适时适度。外出放牧时机得当,阴雨天、寒流、霜冻等时节禁止外出放牧,待到气候晴朗的晴天,将小羊赶至户外,确保羊群适度光照,增加羊群运动量,提升羊群体内维生素D和胆固醇的含量,有利于羊群骨骼发育,增强羊群体质,达到抵御严寒预防腹泻的目的。
一、引起羊腹泻病的原因--“五菌两虫”
1.菌源性腹泻
1.1 大肠杆菌:多见于1~8 日龄羔羊。母羊乳房不洁,产羔房卫生环境不良,潮湿、拥挤、寒冷和通风不良是发生该病的主要原因。病羊粪便稀薄、恶臭,有时有气泡并混有血液。羔羊腹痛,尖叫。粪便起初为黄色,后呈灰白色,羔羊严重虚脱,体温下降,脱水死亡。病程1~2 周。死亡率有的高达50%。
1.2 沙门氏菌:引起羔羊败血和下痢,又名羔羊副伤寒。羔羊出生后2~3 天发病的主要是羔羊在子宫内或接产中羊水感染的结果。羔羊7~15日龄发病的是出生后经消化道感染。传染源来自病羊和带菌母羊。临床表现为体温升高,下痢,粪便中混有血液并伴有黏液和组织碎片,腥臭,病羔羊食欲消失,迅速消瘦衰弱。2~3 周死亡。有的羔羊转为慢性到成为僵羊。
1.3 链球菌:主要通过消化道和黏膜伤口感染。病羊发热,排出腥臭带黏液的稀粪,个别羊濒死前有神经症状,常于3~4 周死亡。
1.4 霉菌:患羊生长受阻,采食量减少,被毛粗糙,后期体温下降,水泻、粪便的颜色黄灰色,该病应及时撤换霉变饲草。
2.5 B 型魏氏梭菌。所致腹泻又称羊痢疾。病初病羊精神萎顿,低头拱背,不吃乳,不久就发生持续性剧烈腹泻,粪便由糊状转变为水样,黄白色或灰白色,后期为棕色,形成血便,大便失禁,恶臭。1~3d 衰竭死亡。少数病羔羊则呈现神经症状,腹胀而不下痢、四肢瘫软、卧地不起呼吸急促、口吐白沫、角弓反张、体温下降,常数小时后死亡。
2.虫源性腹泻
2.1 隐孢子虫:隐孢子虫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可引起3~35 日龄羔羊拉稀的寄生虫。发育史略同球虫, 一般只需要1 个宿主就能完成其生活史。经粪口途径感染。随着粪便排出的虫卵已孢子化,就具有感染能力,平均潜伏期4d。饲养与产羔环境差、拥挤、潮湿是暴发该病的主要外因,患病羔羊常出现顽固性腹泻。如果伴有继发感染,症状明显加剧,死亡率直线上升。
2.2 球虫:主要由艾美耳球虫引起,以反复拉稀为特征,临床2~4 月龄羔羊最易感染的一种寄生虫病。成年公羊多为带虫者但不发病。在高温、高湿、高密度和卫生状况差的环境中、雨季或雨季后舍饲的羔羊最易暴发流行。病羊普遍消瘦、精神不振、行走摇晃、食欲减退、被毛粗乱、可视黏膜苍白。病羊急剧下痢,粪便褐色、绿色、黑色都有出现,常带有大量肠黏膜、恶臭。有的里急后重、腹痛尖叫。剖检病变为小肠黏膜有大量淡黄色或乳白色圆形、卵圆形结节,从菜籽粒到米粒大小不等。粪便和肠黏膜刮片检查,都可见到大量虫卵。
3 预防措施
预防羊腹泻的关键,在于加强日常管理。
第一,饲喂管理科学合理。合理化的饲喂模式,达到供足营养的目的。日常喂料用料草,青草务必新鲜,干草豆科类最佳。同时,适量补充精料,搭配玉米、豆饼、麦麸、食盐、矿物质等,饲喂定时定量,务必少加勤填,避免加料过猛,导致小羊伤食。添加10-20g“护犊宝”,帮助哺乳羔羊快速、持久、稳定地建立肠道菌群平衡,以此预防腹泻。
第二,当羔羊发生腹泻时,及时在饲料中添加“护仔安®C”,按每只羔羊每餐10-20g灌服,一日2-3次,连用3-5天,减半后再喂服3-5天,是治疗腹泻极为重要和有效的措施。用以抑制羔羊胃肠道病原微生物的快速繁殖,帮助肠道建立健康的微生物体系,以调节肠道电解质平衡和酸碱平衡,迅速止泻、有效防泻。
第三,羊舍清洁卫生管理到位。定期清扫圈舍,勤换垫料,及时清理粪便,严格消毒管理,加强羊舍通风,确保舍内清洁卫生干燥。定期喷撒“护舍宝”,干燥抑菌,增加益生菌的结合位点,并且除氨除臭。
第四,户外放牧应适时适度。外出放牧时机得当,阴雨天、寒流、霜冻等时节禁止外出放牧,待到气候晴朗的晴天,将小羊赶至户外,确保羊群适度光照,增加羊群运动量,提升羊群体内维生素D和胆固醇的含量,有利于羊群骨骼发育,增强羊群体质,达到抵御严寒预防腹泻的目的。

4006616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