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母羊流产的主要疾病及防治措施
母羊流产就是指母羊在妊娠期间,由于外界或自身因素的影响,导致妊娠中断或者胎儿早产造成的死亡。这种流产的情况在许多品种的羊中均会出现,由于母羊生产能力有限,所以保证妊娠的成功率就是保证养殖的效益,为此,在养殖工作中需要对流产的原因进行分析,避免常见的影响妊娠的疾病,及时采取必要的防治手段进行干预,使得母羊能够顺利生产。
1 沙门氏菌病1.1 流行病学
沙门氏菌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菌种,其对腐败、干燥环境具有一定的抗性,它能引起多种年龄段的羊患病,其中羔羊是最容易感染的群体,这种疾病通过粪便、尿液、乳汁等方式传播,当带病的羊与健康的母羊交配时,就会使母羊感染该病,母羊即使成功受孕,也会在日后出现流产的症状,同时,如果母羊在妊娠期间染病,会将体内的病菌传染到胚胎当中,致使妊娠中断,或者当分娩之后,母羊带有病菌的乳汁进入到羔羊的体内,也会造成羔羊的死亡,由此可见,改变的传染方式较多。同时,该病的发病时间没有规律性,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怀孕母羊一般在冬春交替季节出现流产症状。
1.2 临床症状
母羊的流产一般在怀孕之后的2 个月内,流产发生时,母羊的体温有明显的升高,食欲减退,精神比较低迷,无法正常的站立,部分母羊还会出现腹泻的症状,同时,母羊也有一定的死亡率。如果母羊产下带病的羔羊,羔羊会比较消瘦和虚弱,无法吃乳,并出现腹泻,在持续一周后会死亡。
1.3 防治
在预防环节中,要加强日常的饲养管理,对羊圈进行消毒,及时的杀灭粪便中沙门氏菌,当发现羊发病之后,要对其进行隔离,防止健康羊受到传染,并对羊圈、养殖器具进行严格的消毒,该病的治疗方法是通过链霉素和四环素类抗生素进行治疗,链霉素的量按15~25mg/kg·bw,进行肌肉注射,2 次/d,坚持注射3~5d,土霉素的量按10~20mg/kg·bw进行注射,1 次/d,连续注射3~5d。
2 布氏杆菌病
2.1 流行病学
布氏杆菌能够引起人畜的发病,当羊出现这种疾病之后,生殖器官及胎膜会发炎,造成母羊的流产。这种疾病的传染源仍是带病的羊,当怀孕的母羊感染病菌之后,它会将体内的病菌传染到胎儿的体内,在分娩之后,羔羊的身体也就具有这种病菌。这种病菌只可以通过水源进行传播,如果羊接触较为频繁,也可以通过皮肤、交配等方式传播,母羊比公羊更容易感染该病。
2.2 临床症状
这种病菌进入到母羊的身体之后,不会立即发病,一般能够潜伏2 周~6 个月的时间,而母羊流产是该病的最主要的症状。流产的时间一般在怀孕之后的3~4 月内,流产之前,母羊的精神比较低落、食欲减退、阴道口有黄色的粘液流出,该病的持续影响力较大,部分母羊流产之后,会持续流产2~3 次,部分母羊还会出现关节炎、支气管炎等疾病。流产胎儿的胃内有淡黄色或白色的黏液絮状物,肠胃和膀胱有点状或线状出血,脐带常呈浆液性浸润,肺部可见肺炎病灶。
2.3 防治
这种疾病的防治工作也是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因为当母羊发病之后,再进行救治往往不会阻止其流产,所以预防重于治疗。有条件的养殖场最好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减少外地羊的流入,当必须采购外地羊时,则需要在事前进行严格的检验检疫,防止其携带此种疾病,对于采购的羊只要隔离饲养2 个月的时间,确认无明显症状之后,再进行混养,无此种疾病的本地羊群,最好也要定期进行检查,一旦发现本病,立即淘汰病羊。疫苗接种的方法是预防此种疾病的有效方法,对于羊群流动较为频繁的地区,使用这种方法能够有效的预防疾病,减少疾病的出现。
总之,在母羊的养殖工作中,为了防止其出现流产的症状,必须要进行严格的饲养管理,减少其他疾病的发生,有条件的养殖场要将母羊进行单独饲养,在交配环节要对公羊进行严格的检查,防止公羊带病,同时,要做好日常的消毒工作,定期喷撒“护舍宝”,一般一周一次左右,及时杀灭羊圈中的病菌,净化周围的环境,还可通过疫苗接种的方法能够避免部分疾病,这是一种有效的预防对策,能够保障母羊能够顺利的生产。另外,还可在日粮配置方面下功夫。建议在饲料中添加专门缓解反刍动物繁殖生产应激的保健产品--“牲命1号C”,可有效降低母羊流产、死胎、弱胎及奶水不足、羔羊出生活力不够、存活率低等问题,值得广大养羊户推广使用。


4006616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