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湖南绿叶动物保健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官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保健养殖 > 养牛技术 > 内容

奶牛酮病发生的病因、临床症状及预防措施

来源:     发布日期:2016-06-29 11:50:59   |    分享    加入收藏
奶牛酮病(Ketosis)又称酮血症、酮尿病,也称为奶牛醋酮血症,是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种全身功能失调的疾病。它是高产奶牛常见的代谢紊乱性疾病,以产奶下降、体重减轻、食欲不振为主要表现,有时不表现任何症状。本病的特征是酮血症、酮尿症、酮乳症,还可以出现低血糖症、血浆游离性脂肪酸升高、脂肪肝、肝糖原水平降低等症状,间有神经症状。这一系列变化与泌乳早期产奶水平升高,而能量供应不能满足泌乳消耗有关。

一、病因
酮病的本质在于血液和体内的葡萄糖缺乏。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产 奶牛的产奶高峰大多在分娩后4~6周出现,而此时食欲和干物质采食量尚未达到高峰,摄入的能量不能满足泌乳需要,进而导致酮病的发生。
2.饲料因素 饲喂大量青贮,饲料质量低下,突然换料,可降低奶牛干物质采食量,导致酮病的发生。此外,青贮中富含丁酸,是一种生酮先质,大量采食可直接导致酮病的发生。饲料中钴、碘、磷等矿物质的缺乏也可使酮病的发生率升高。
3.产犊时体况超标 体况超标影响产后食欲的恢复。此外,产前营养过剩可引起脂肪肝,而脂肪肝能导致肝脏代谢紊乱、糖元合成障碍,血中酮体含量升高,从而引发酮病。
4.继发于其他疾病 在泌乳早期,任何可影响食欲的疾病都可以引发继发性酮病,其中真胃变位和创伤性网胃炎与继发性酮病关系最为密切。

二、临床症状
本病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两个类型:消耗型和神经型,其中以消耗型最为常见。
1.消耗型 最初的几天病牛食欲下降,拒食精料和青贮,仅采食少量干草;产奶量明显下降且乳汁容易形成泡沫;精神倦怠,不愿运动。虽然体重下降,但通常体温、呼吸、心跳等表现正常。瘤胃蠕动减弱。皮下脂肪过度消耗导致皮肤弹性降低。呼出气体、尿液和乳汁中有烂苹果的气味(丙酮味),加热时气味明显,但这种气味只有在病情严重时才能闻到,大多数病例不易闻到。消耗型酮病极少引起死亡,但如不及时治疗,病程延长,产奶量很难恢复到正常水平。
也有的病例症状轻微,仅表现产奶量的轻微下降,病初血糖含量下降不显著,尿酮浓度升高,后期血酮浓度才升高,这种情况只有通过检测酮体和血糖水平才能确诊。
2.神经型 此类型酮病通常很少见,典型病例症状明显。病牛常在消耗型的基础上突然发病,初期表现兴奋,精神高度紧张、不安,大量的流涎,磨牙空口咀嚼;吃草与反刍停止。视力下降,走路不稳,横冲直撞。个别病例全身肌肉紧张,四肢叉开或相互交叉,震颤、吼叫,感觉过敏,通常持续1~2h。这种兴奋过程一般持续1~2d后转入抑制期,反映迟钝,精神高度沉郁,严重者处于昏迷状态。少数轻型病牛仅表现精神沉郁,头低耳耷,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下降(照片1、照片2)。


图1  酮病病牛的惊恐神态

图2  酮病病牛神态异常
三、预防措施
预防酮病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应避免一切在产前、产后泌乳早期影响奶牛干物质采食量的因素。干奶期供应充足的并有一定长度的粗饲料,刺激瘤胃功能。日粮的改变应逐步进行,防止出现应激。产前两周开始增加精料,以调整瘤胃微生物菌群,并逐步向高产日粮转变。
奶牛产犊时不能过肥,体况评分保持在2.5~3分(5分制)为宜,超过此标准即可认为过肥。
如果整个牛场酮病高发,可在产前日粮中添加尼克酸,6g/头·d,并可延续到产后2~3周。尼克酸影响日粮的适口性,因此应注意添加量不应影响采食量。
饲料中加入丙酸钠或丙二醇等生糖前质对酮病有预防作用,但通常起效很慢。有报道称,产前2周~产后7周,日粮中添加120g丙二醇,2次/d,酮病的发病率可降低18%。
 
 
联系绿叶动保
4006616135
湖南绿叶动物保健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7 湘ICP备1301241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