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奶牛食欲不佳的原因和解决措施
奶牛产后不食(或食欲不佳)在奶牛生产中普遍存在,是产后奶牛许多代谢病发生的基础,如酮病、产后瘫、四胃移位等,是影响产后奶产量提高的关键因素,也是产后所有问题发生的根源,因此如何提高奶牛产后食欲是各养牛场非常关心、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引起奶牛产后不食(或食欲不佳)的原因、治疗措施进行叙述,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奶牛不食(或慢食)以奶牛饲养阶段来划分,可以区分为产前不食(产前7天)、产后不食(产后30天)、泌乳期不食;以奶牛是否有病理变化分为病理性不食和非病理性不食;以是否有炎症分为炎性不食和非炎性不食;以是否发热分为发热性不食和非发热性不食等。
产后非病理性不食(或慢食)
引起产后非病理性不食的原因:一是体内激素剧烈变化导致奶牛不食或食欲下降;二是产后营养损失过多,引起产后虚弱;三是产后缺水导致奶牛不食或食欲下降;四是产后疼痛导致奶牛不食或食欲下降等。要想减少因此原因引起的产后不食,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合理接助产,避免过早接产和突然将牛犊拉出体外。因此,产房管理人员应详尽掌握产房管理规范和接助产操作规范并能熟练应用,遇到疑难问题及时请技术人员解决;二是产后及时、科学合理补充电解质和营养物质。传统做法是产后饮麸皮水,起利便和补水作用,但作用有限。科学有效的方法是产后灌服三仙汤,使水和各种离子、营养物质迅速吸收,并在最短时间进入各组织中,解除组织脱水。
产后病理性不食
引起产后病理性不食的原因可分为非发热病理性不食、非发热炎性病理性不食和发热性病理性不食。这里主要介绍下非发热病理性不食。
引起产后非发热病理性不食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酮病;二是四胃移位;三是慢性瘤胃酸中毒。
奶牛酮病
奶牛酮病的发生是因为奶牛产后需要大量营养物质满足快速增长的泌乳需求,而产后奶牛因体质虚弱,食欲差,采食量低,每天进食的营养物质不能满足产奶需要,尤其是每天需要大量的葡萄糖合成乳糖,致使奶牛血液中血糖浓度降低,为了保持血糖浓度稳定,奶牛就要动用肝糖原,继而动用储脂,甚至体蛋白。引起奶牛血液中的酮体含量升高,如果奶牛长期处于能量负平衡状态,肌体内环境就会被打乱引起发病。奶牛血液中的葡萄糖直接从胃肠道中获得很少,主要靠糖异生作用提供,糖异生的先质主要有丙酸、生糖氨基酸、甘油等物质。
预防奶牛酮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干奶期的饲养管理,避免干奶期过肥;二是科学调理产后牛,尽快提高采食量,提高TMR浓度,减少营养负平衡;三是产后灌服丙二醇、丙酸钙等生糖物质,补充B族维生素,提高糖异生水平和调节瘤胃功能,提高奶牛食欲。四是产后定期静脉注射补充葡萄糖,减少本病发生。
四胃移位
在正常情况下,奶牛的四胃(或称真胃、皱胃)位于腹腔的右侧(壁),左侧紧邻瘤胃。但是由于某些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四胃的正常位置突变,或处于瘤胃的下方,或移至瘤胃的左侧,均可引起奶牛食欲废绝、消化紊乱、排便异常、瘤胃臌气、腹部疼痛等症状,这就是四胃移位。大多数四胃移位病例是在产后发病,65%左右的病例是在产后8天内发病。其中成年高产奶牛的发病率高于低产奶牛。
对此病的预防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干奶期管理。建议干奶期青贮、精补料、辅料等用TMR饲喂,干草(不用切短)自由采食;二是科学接助产。接助产时不可快速拉出胎儿,以免腹腔突然清空,胎儿产出后让牛自然站起,不可急于轰赶;三是产后立即饮用(不饮时灌服)奶牛产后营养补充液(如三仙汤),既可补充电解质、生糖物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同时增加瘤胃内容物质量,减少此病发生;四是在保证产奶需要的前提下,多采用优质粗饲料,适量减少精饲料的用量。
慢性瘤胃酸中毒
瘤胃酸中毒分为急性瘤胃酸中毒和慢性瘤胃酸中毒,其中慢性瘤胃酸中毒更为常见,它是现代奶牛营养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可造成相当大的经济损失。瘤胃酸中毒多发生于精饲料喂量过多,精粗饲料比例不当及有效纤维不足所造成。临产牛和产后三天内的发病较多。发病与产奶量成正比例关系,产奶量愈多,发病率愈高。主要是产后奶牛虚弱,消化系统功能弱,若产后用大量精料催奶,引起胃肠功能减弱,进而引起此病发生。
很多牧场草料搅拌太细,尤其牧草太碎不仅易造成过瘤胃速度太快,还因咀嚼和反刍减少形成的唾液也相对减少,导致唾液中产生的碳酸氢钠调节瘤胃中酸碱度的含量减少 ,使瘤胃酸中毒等问题出现的频率增加。所以高产牛群的有效纤维不可忽视。在产后应让牛有一定的优质干草自由采食,如燕麦草。提高瘤胃蠕动和奶牛反刍次数。
预防此病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产前15天到产前5天,应逐渐增加精料补充料喂量,培养瘤胃微生物区系适应产后高精料补充料喂量的变化;二是产后立即饮用(不饮时灌服)奶牛产后营养补充液(如三仙汤),增强体质,提高胃肠消化功能;三是产后应逐渐增加精料饲喂量,使瘤胃微生物区系适应饲料的变化;四是精补料中添加2%小苏打和0.8%氧化镁,预防本病的发生。

4006616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