犊牛饲养管理-牧场通向未来的金钥匙
犊牛是我们通向未来的金钥匙,但由于犊牛和后备牛不产奶、不挣钱,很多牧场并不重视犊牛的饲养,想方设法节约成本,降低费用。其实我们应该保护好这把金钥匙。
犊牛饲养程序的目标包括:在2月龄时体重增加一倍,若出生体重43kg,2月龄时 86kg,犊牛发病率低于10%,死亡率低于5%。为何要如此呢?为了更早达到配种体重,提前首次分娩月龄,提早进入产奶周期,提高分娩时的体重,增加牛群内部生长的潜力,使牛群生长旺盛,生产性能增高,从而提高产奶量和牛群的使用年限。
后备牛的身高增长模式
犊牛与后备牛的身高增长有50%出现在6月龄以前,25%出现在7~12月龄,剩下25%出现在第二年。比如,我们希望牛在初次产犊前身高增长66cm,前六个月每月增长5.5cm,下半年2.75cm/月。第二年1.375cm/月。如果出生高度76cm,前6个月长了33cm,下半年再长16.5cm,第二年16.5cm,初产前身高可达142cm。
初乳饲喂对生产性能的影响
如果我们有很好的后备牛体重培养方案,一定能培养出非常好的后备牛。前面讲到体重的提高,现在强调健康问题。有健康的犊牛才能有良好的生长,新产犊牛不具备免疫能力,其健康跟初乳有着密切关系,它们免疫球蛋白是被动从母体吸收的,免疫能力是后天通过母牛得到。免疫球蛋白的目标是10mg/ml。如果抽取犊牛的血清,发现血清里免疫球蛋白含量低于10mg/ml,说明被动的免疫传输失败。初乳中免疫球蛋白的吸收率在出生6小时以后降的非常快,基本上至8小时之后吸收率将保持很低的水平。因此,犊牛出生后一个小时就必须吃到足够多、足够好的初乳。
我们做了一个试验:设置两组犊牛,一组31头,初乳饲喂量2L;另一组37头,饲喂量4L。结果显示,初乳喂的多,后备牛的日增重提高25%、存活率可高出12%左右。犊牛吃的初乳多,意味着身体更健康,这个角度又可以转化成生产率,两胎加起来产奶量差1000kg左右,成活率差12%,这点不能忽视。而犊牛刚刚出生后一般吃不到4L初乳,所以要靠灌注。
犊牛的免疫球蛋白的水平还是预测饲料利用效率的重要变量。在Agway牛场的研究中,对近400头犊牛饲喂3种不同的代乳粉,并分别培养。结果清楚的表明,在代乳品消耗量与其他管理都一致的情况下,犊牛出生后48小时血浆蛋白含量小于5.5mg/100ml时,饲料利用率会下降一半左右。具体表现通常是营养性腹泻,即粪便稀,颜色也不正常。
早期饲喂水平所带来的影响
加州有个五千头以上的犊牛牧场,专门养后备牛。犊牛在寄养户牛场出生时只饲喂牛初乳,然后送到专门养后备牛的牛场里进行饲养,到快产犊时再送回寄养户那里,让它在那里分娩。如果有良好的干奶牛免疫接种与初乳饲养程序,犊牛死亡率会小于2.5%。如果不能做到这些方面,后期回到寄养牛场后即使有再好的条件,相同管理下犊牛断奶前死亡率会达到5%~15%。
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一个问题,犊牛在早期(出生到断奶之间)如果不能受到很好的对待、得到良好的营养,这些在后期是得不到补偿的。前期营养不良,会影响后期性状的表现,我们要非常注意这点,善待犊牛。
在美国,传统的牛奶饲喂量在3.64kg/天左右。现在有人挑战它,将牛奶或代乳粉饲喂量提高将近一倍左右,结果产奶量平均增加了约800kg。在密歇根州的实验中,以加量饲喂对比普通饲喂,加量饲喂组能提前产犊22天左右,头胎产奶量提高近500kg。可见,多饲喂一些奶,牛的身体会更健康,生长速度更快,日后的产奶量也将更高。推荐量与环境温度的关系,即在冬季要加量饲喂。
总的来看,增强犊牛的饲喂水平,对产犊、产奶、经济效益都能带来很好的回报。
断奶前的增重对产奶量的影响
康柰尔大学对牛群进行实验,预测断奶前增重对产奶量的影响。断奶前日增重变化范围在0.24~1.21kg/天。断奶前(约42~49天)日增重情况可对其头胎产奶量带来约20%的影响。与日增重0.227kg相比,如果增加到0.9kg的话,头胎牛能多产600kg左右。在0.227kg的基础上,日增重每增加0.45kg,将增加400kg奶。良好的犊牛料不仅关系到配种时间,还和终生产奶量有密切关系。因此,对于犊牛培育的投资是非常有意义的。
很多奶牛生产者认为,早期营养如果因受限制而生长不好,后期增加营养能够弥补早期的不足。其实奶牛新生与断奶前的犊牛都不具备这方面的代偿机制,不像肉牛,早期不太好,可以后期摧肥。奶牛若早期营养不好,会给免疫系统带来很大伤害,并对肌肉细胞不断增长的能力造成损伤。
健康问题对犊牛生长的影响
关于健康问题,断奶前主要死亡原因里,腹泻占57%,呼吸道疾病占23%,而断奶后呼吸道疾病占47%。由此可见,呼吸道疾病对一生的健康都有极其深刻的影响。
如果犊牛3月龄前发生肺炎,3月龄后的死亡率将高出2.5倍;如果犊牛有腹泻史,产奶前被淘汰机率将提高2.5倍,损失非常惨重。而有腹泻治疗史的青年牛,虽然未被淘汰掉,但推迟进入产奶期的机率高出了2.9倍,同时也推迟了获得经济效益的时间。
对有呼吸疾病的犊牛来讲,进入产奶期的可能性小些。需要多吃六个月饲料才能真正进入产奶期并带来经济效益,同时难产的机率也会升高,淘汰时间会提前。在对纽约1171头荷斯坦后备牛的统计中,出生2周内出现腹泻的牛约占10%,2周至3月龄出现腹泻的约占5.2%,出现呼吸道疾病的占7.4%。
犊牛饲料喂养方案
之前的饲养制度上,奶牛场面临一些挑战(包括美国也一样)。我们经常只给犊牛维持需要的奶量,宁愿把奶卖了,也不给犊牛更多的奶。想要尽量发挥犊牛的性能,不能只顾着降低饲养成本。良好的犊牛生长性能,会给将来的产奶量和牛群健康状况带来好处,我们要不断跟踪犊牛血清里的免疫球蛋白量,如果免疫球蛋白水平不高,应该检讨饲养制度是否存在问题。如果这种简单的投入都不愿意做,造成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
然而,我们今年在牧场看到的情况是,牧场牛奶过剩,希望给犊牛多喂一下奶,降低开食料的采食量。大家都知道,刺激瘤胃发育的挥发性脂肪酸来自开食料的消化代谢。开食料采食不足,会影响瘤胃发育。这一点在断奶前犊牛反应不强烈,但犊牛后,往往会产生更大的断奶应激,影响断奶后犊牛的生长和其终生产奶量。
饲料成分会对消化道产生影响。现在中国的牛场大都已经摒弃了传统的饲喂方式:一些奶加草料。现代的饲喂方法是,奶再加开食料,而不是加草。胃壁上有非常旺盛的突起,对它起刺激作用的并不是草,而是饲料在牛胃里发酵而成的脂肪酸,它能刺激胃不断生长,提高吸收能力和消化分泌液能力。
此外,水也是营养素之一,水的质量非常重要,换水的频率会影响日增重的变化。牛吃完饲料就去饮水,把饲料带到水里,将水污染,破坏水的性能。如果能天天换水,日增重则不会下降;如果七天换一次水,日增重便会下降,14天换一次水,下降会更多。
犊牛断奶前的基础
关于断奶方式,北美总结了一些经验,如果北美能够很好断奶,希望大家也能够借鉴。当瘤胃发育完全,并做好充足准备后才能断奶。如果瘤胃还没发育好,先不能断奶,当犊牛连续三天,每天能吃1kg左右的饲料时才可以断奶,并且不是一下就撤掉,要在7~10天内逐渐减少代乳料或牛奶,断奶以后可以分小群饲喂一周到一个月。小群饲喂是比较好的办法,应该尽量减少其他应激(如去角和免疫接种)对小牛机理状况造成的影响。我们要有过渡圈,里面要有足够的空间、方便采食的饲料和饮用水,自然通风,保持干燥。密度不能太高,每圈六头左右最好,群体过多会导致它们抢食、打架。犊牛不能很好的休息就不能很好的过渡,大家一定要考虑这点。
在过渡圈里,要保持一周精料不变。断奶后食量突然增加很多,可能增加至2.2~2.7kg,我们在1kg左右断奶,一周以后才开始逐渐导入草料。最后实现完全的过渡。

4006616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