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大肠杆菌病怎么治疗
牛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所引起的传染病,主要侵害犊牛。青年牛也可发生,常以急性型肠毒血症的形式出现。
【病原】
本病的病原为多种血清型的致病性大肠杆菌。致病性菌株一般能产生一种内毒素和1~2种肠毒素。致病性与非致病性大肠杆菌在形态等方面没有差别。但抗原构造不同。有菌体抗原(O)、表面抗原(K)和鞭毛抗原(H)三种。本病菌是两端钝圆的中等大小的杆菌,无芽孢,有鞭毛,能运动,一般不形成荚膜,革兰染色阴性,为兼性厌氧菌。本病菌对外界抵抗力不强,50℃加热30分钟,60℃15分钟即死亡;一般常用消毒药均易杀死。
【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危害未吃初乳的1周龄以内的新生牛犊,吃过初乳的或2周龄以上的牛犊很少发病。大肠杆菌在自然界广为分布,可随乳汁和其他污物进入牛犊胃肠道。当新生牛犊抵抗力不足(未获得初乳抗体)或发生消化障碍时,便可乘机引起发病。母牛营养不良、运动不足致使乳汁质量不佳,牛舍不洁,气候多变等不利因素可促使发病。因此,本病多发生于冬季舍饲期间,且多呈地方性流行,而放牧季节很少见。
【症状】
潜伏期很短,多数仅数小时。常以下痢、败血症及肠毒血症形式出现。下痢型病犊初体温升至40℃左右,食欲减少或废绝,数小时后即下痢,粪呈黄色或灰白色并泡沫粥样或水样粪伴有未消化的凝乳块及凝血块。病犊常死于脱水和酸中毒。病程延长则出现肺炎、关节炎等症状。若及时治疗,一般可以治愈,但生长不良。肠毒血症型多发生在吮过乳的7日龄以内牛犊。病犊多以突然发病而死亡,病程稍长者则可见典型的中毒性神经症状(沉郁、昏迷),死前常出现剧烈的腹泻症状。败血症型主要发生于未吮过初乳的7日龄以内牛犊。患犊病程短促,多数病例体温上升和精神委顿,腹泻有无不定,有的病例未见腹泻而在症状出现后数时至1天内死亡。病程延长者,则因关节炎、胸膜炎而死亡。
【剖检病变】
患败血症的犊牛,解剖缺乏特征性眼观变化,仅见有肠系膜淋巴结的充血,脾脏有时见有点状出血。伴有下痢的病例,显著脱水,整个肠管弛缓,缺乏弹性,肠管内存在泡沫状带黄色的浆液性内容物。白痢型病例见整个消化管弛缓,肠壁菲薄且贫血。小肠及大肠缺乏固形成分,充满水样内容物,近直肠处则黏稠性增加,多呈泡沫状,肺充血水肿,机体显著脱水。
【诊断】
本病确诊需做细菌学检查。采肠系膜淋巴结,肾,脾以及小肠前段,做分离培养,并鉴定血清型,同时应与犊牛沙门菌病,牛轮状病毒或牛冠状病毒感染等相区别。
【预防】
犊牛出生后,于12小时内喂给初乳,保持乳房和牛舍清洁,防止新生幼犊接触粪便,是预防本病发生的主要措施。另外,母牛怀孕期间要给予足够的营养,有条件时,于产前接种大肠杆菌菌苗,以提高初乳中特异抗体的含量。让犊牛自由饮用0.1%~0.3%的高锰酸钾水,也可收到较好的预防效果。
【治疗】
口服高锰酸钾水即可收到较好的效果,每次4~8克,配成0.5%的水溶液灌服,每天2~3次。或者口服磺胺脒(每次10~20克,每天2~3次)、氟哌酸(10毫克/千克体重,每天2次)等药物。下痢不止者,应口服次硝酸铋(5~10克)或活性炭(10~20克),保护肠黏膜,减少毒素吸收,同时进行静脉内补液、强心等对症治疗。

4006616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