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湖南绿叶动物保健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官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 内容

奶牛散户是否会退出市场?——唱退散户,不如支招散户

来源:     发布日期:2014-12-10 10:31:39   |    分享    加入收藏

   

    畜牧行业的发展进步与产业升级,其步伐豪迈却真不轻松。眼下,养牛散户这一群体似乎又正在被抬着送向舆论的“断头台”。说散户即将退出养牛江湖都算是笔下留情的,还有更甚者在其言论上用“赶尽杀绝”来形容散户在规模化形势下的处境。​
    总之,对于散户养牛的未来,所陈言论多为贬责之词,悲观之见。既然有如此强烈的责任心和精力来唱衰散户养牛的未来,倒不如集思广益为其支招。​
    就舆论而言,“散户”被唱衰,这并不悲哀,毕竟既有的事实证明规模化才是未来养牛行业的趋势。但唱衰却不支招,更不引导促进养牛行业持续发展,就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退一万步讲,如果唱衰之余没有支什么妙招倒也无可厚非,然而不少评论家“坐而论道”,拿推论当结论,把2010年的数据拿到2014年的今天,来当证据作为唱衰的立足支撑点,无疑是自欺欺人。​
    从散户养牛的唱衰之声分析来看,唱衰散户的发声者们各有观点,而且他们矛头指向也并不统一。资本、进口牛奶、市场需求减少、产能过剩等等,这些都被认为是导致散户将要“退出”养牛江湖的因素。​
    当然,不可否认,多数人在唱衰之余,确实也开出了自己的“药方”,但记者发现唱衰者们的“药方”基本大同小异,无非就是要搞规模化、集约化。 可尽管“规模化”是趋势,或者是“救市”良方,但它不可能立竿见影地发挥作用。​
    话又说回来,集约化或规模化一定能减小行情波动幅度吗?一定能稳定养殖户的收入吗?014年我国养牛业将面临严峻考验,对规模化猪牛而言,环保要求、粪污处理成本非常高,而我国当前 80% 的规模化牛场都没有达到基本的粪污排放标准,这恰恰是非常致命的。​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的观点也认为,其实目前推广的规模养殖户,问题更大。因为养殖数量猛增,养殖空间并没有增加多少,高密度养殖会带来更大的隐患,其发生病情的概率要比散养高了许多。​
    此外,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还告诉记者,“中国现在规模化养牛场实际达标率不高,一是受制于波动幅度大的现况;二是受制于中国规模化养殖整体处在初级阶段,趋利之下总想在一定盈利周期内尽可能缩减对牛舍治理的投入成本。对于散户而言,一无政策扶持,二缺资金投入,在环保上更是难有所作为。​
    就好比一个国家要发展文化产业,到处建剧场剧院,场所多了文化产业就大繁荣?显然不是!没有作品上演依然不能推动产业升级发展。转型规模化奶牛养殖,牧场规模大,奶牛多都不是核心的升级,关键要看准“方向标”既要“低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同时又要前瞻后顾及时了解“路况”。​
    今年1月,农业部办公厅提出要着力推进畜牧产业走”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以及信息化“的”四化“之路,稳步接轨新时期市场需求。这是顺应时势的及时”方向标“,但却被不少人”过度“解读,借此”东风“,大肆宣扬规模化从速,集约化从速等等,这显然是脱离实际的言论派。至少从欧美等发达国家成功稳定模式而言,规模化、集约化是必然趋势,但这也有国情之别,好的当然要学习,但要讲求方法,师夷长技更要因地制宜。​
    可能有人要问了,养牛关乎什么国情?​
    养牛关乎的国情非三言两语所能概述,但有那么几点却不得不说。因为这些正是现如今绝大多数言论家们大肆唱衰的有力证据。​
    首先,由来已久的”赊销模式“现已经成为散户摔倒再爬起的一大障碍。赊销,这是在中国养殖行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营销模式,曾经助推了”散户遍天下“时期的养殖业大发展。​
    这种做法(赊销模式)很多散户都是这么做的,这么多年都是先赊再补账。但是尤其去年开始这些几十头规模的散户不行了,厂商不赊给了,散户也知道卖了奶还钱,但是一年比一年赔的厉害,总想着再试一次再试一次,但行情这个东西他们也没办法,有的把本钱赔光还负债累累“。
​    散户退出,不得已“变脸”的“赊销模式”作为致使因素之一自然难逃其咎。就如前些日子荷兰泰高集团收购珠海四海饲料,但完成收购之后的泰高集团据说不理解为什么”赊销模式“在中国竟适用了那么久,他们的不理解与试图改变的想法还为他们在管理上制造了不小的麻烦。​
    其次,宏观形势下,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建设转型的初级阶段,曾经的“养牛散户”老龄化趋势也愈发显著。据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第1季度,中国农村外出务工人数就达到了16933万,相比2012年、2013年,这一数值是每年以百万差额呈增长趋势。​
    赊销模式弊端集群爆发,老龄化趋势明显,年轻人青睐外出打工等等,这是不容小觑的基层情势。这确实是散户退出养牛江湖的有力证据,更是农村经济形式转变的必经之路。​
    综上所述,还不能足以证明散户衰退养牛行业的必然性。在中国农村,散户集中停止养牛的事件并不罕见。长期以来,”奶价上涨--奶牛存栏量大增--生鲜乳供应增加--奶价下跌--大量淘汰奶牛--生鲜乳供应减少--奶价上涨“,像这种周期性生鲜乳价格变化的怪圈至今也难以走出去。​
    规模化养牛场最大优势在于资金链条牢靠,风险突发时,大规模养殖户一般能禁得住一赔再赔的几轮”蹂躏“。但是,规模化在中国并没有理想中那样减小行情波动幅度,更没有稳住靠养牛得来的收入。​
    然而,2014年,”风雨飘摇“的可不仅仅是奶牛养殖散户,不少大型奶牛养殖公司的业绩也同样惨淡无比。理论上讲,大型奶牛养殖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的资金优势,实现自身发展饲料养殖一体化,降低养殖成本,提高抗风险能力。他们可以选择“等待”,赔着钱等到盈利周期的到来,但现实中呢,他们并没能如愿,也没能逃过“巨亏”的劫难。​
    这时候,我们是不是该冷静下来思考一下,唱衰散户的意义何在?各家言论“你方唱罢我登场”,但知其然,谁知其所以然呢?既然规模化也是处在一个初级阶段,那么散户养牛退出江湖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正如大家所公认的,规模化会渐次取代散户成为中国生鲜乳供应的主体。但退出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个可能要几年才能完成的过程。​
    在这种情势下,唱衰散户远不及为其支招儿更有现实意义。​
    记者从国家农业部农业司了解到,今年6月底,中央财政拨付12亿元实施畜牧良种补贴,鼓励养殖者购买牲畜良种冻精和种公畜进行牲畜品种改良。文中还强调,”中央财政补贴力度不断加大,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养殖场户特别是散养农户选购使用良种的积极性。“显然,养牛行业中,散户会否退出,怎样退出?政府并没有妄下结论,而是业内外舆论掀起了大讨论。不过,从近期政策来看,政府也不大认可散户“闪退”养牛业,而是在力求保持整个行业平稳健康的转型发展。​
    靠市场调控本身具有滞后性,所以市场为主导,但是在信息方面国家还是应该发挥主动性。一旦超过年需求量这个数字,国家就要给予引导和限制,长远来看更是要建立调控引导机制。建立全国性的及时信息平台,让养殖户清楚地知道目前全国奶牛存栏数,牛肉价格,进口奶粉及生鲜乳数量,生鲜乳价格等关键信息,来决定进入还是退出。​
    此散户也好,彼散户也好,或者是正在转向规模化的散户,对于养殖者而言,既需要国家政策扶持,更需要像欧美发达国家那样真正权威的准确的预警机制,及时甚至超前的信息服务。​

联系绿叶动保
4006616135
湖南绿叶动物保健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7 湘ICP备1301241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