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课堂】:06母牛科学饲养管理技术
养牛界有句俗话,“得母牛者得天下”。通常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对于母牛的饲养管理特别是繁殖工作非常重视,因为母牛的生产性能、患病多寡关系到整个养殖场的未来,尤其是在发情、配种、妊娠、分娩、犊牛的断奶培育等环节,能否拥有成熟的控制技术,对改善牛群质量、充分发挥其生产性能及提高繁殖率具有重要意义。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庞大”的目标向龚龑老师取下经。
首先,在进入主题之前,龚老师简单地介绍了一下肉牛的养殖模式,主要有三种:
1、新生犊牛通过喂奶,早一点补草补料喂到六个月,然后再喂到十四个月出栏,可以达到400公斤左右,再出栏卖掉。
2、新生犊牛通过喂奶,早一点补草补料喂到六个月,然后进行中低水平饲喂(很少的精料甚至不给精料),主要是给一些优质的或中等品质的牧草,让它在14-20个月达到250—300公斤。再通过4—6个月高水平的饲喂,主要是给优质的牧草加上精料还有很多辅料,让它体重达到400—450公斤,再出栏卖掉。
3、从外面买回架子牛(体重大概250-300公斤),通过4-6个月高水平的饲喂,让它达到400-450公斤,再出栏卖掉。
龚老师建议大家在肉牛行情好的时候,可以考虑第三种短、平、快的饲养模式,优势是我们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促进资金流动,赚更多的钱。如果行情不好,则可以进入低水平的饲喂,主要让它吃草,行情好的时候再进行高水平饲喂。也就是根据市场行情来不断调整我们的饲养方式,其实也不失为一种合理的选择。
现在很多养殖朋友不愿意养母牛,一方面是因为公牛肉比母牛肉更受欢迎,另一方面则是对饲养者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养殖母牛的目的肯定是为了下犊,壮大养殖规模。但由于养殖户的饲养水平偏低,则可能导致母牛发生胎衣不下、不发情、配不上种等繁殖问题,这个时候母牛的功能也就渐渐失去了,倒还不如养一头公牛。其实这正是很多养殖户内心的真实写照。那应该如何改善这种状况?龚老师建议大家使用绿叶公司生产的“优加星”(预混料),均匀混合在精饲料中,可有效促进母牛的繁殖(小编提示:配合反刍母畜专用保健品“牲命1号C”效果会更好哦)。
母牛的养殖既是相当重要的,也是非常有难度的。对它的饲养管理的核心时段集中在产前的两个月和产后的2-3个月。在这期间补充维生素A、D、E、硒、锌,可很好地促进胎衣的排落,有效地预防子宫内膜炎,胎儿也好产出。
另外,适量的的运动和光照对母牛来讲也非常有用,养殖者要控制好母畜膘情,不能太胖,否则胎儿过大容易造成难产。一旦难产,产道就会拉伤,也就很容易患上宫颈炎、子宫内膜炎等疾病,一旦得了这些病,繁殖就会出现问题,比如老配不上种、不发情等。
但母牛要是太瘦了也不行,在下犊的过程中力量过小,生完牛后可能奶水又不够。所以合适的膘情很重要,还有禁止给母牛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否则容易导致流产、死胎等现象。另外,在母牛的饲料中添加反刍母畜专用保健产品“牲命1号C”,胎儿个头会更加均匀,活力非常好,母牛分娩后奶水充足,犊牛生长速度加快。
并提到了母牛分娩的饲养管理技术。其中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助产,一般在羊水、尿水破了,看见犊牛蹄子后1.5-2小时才正式开始助产,这是一个相当有节奏的工作,因此要把握好进度,可大大减少对母牛的伤害。
母牛下完小牛,要提起犊牛的后蹄让它头朝下,挥动它的前肢帮助呼吸,并要把口腔里的羊水掏干净。否则犊牛容易因为呛到羊水而患上异物性肺炎,导致后期的生长都相当缓慢。
龚老师还提倡推行自然分娩,通过这种方式生下来的小牛会有一种很强的吃奶的欲望。母牛生完后可以肌肉注射催产素(也叫缩宫素),然后可以将麸皮、红糖、盐和电解质混合于35-40度的温水中,让母牛一次性喝上15-20公斤,帮助其迅速恢复体力。还有产后1小时内要让犊牛吃上初乳,对提高小牛的免疫力和抗病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那母牛在产后吃的精饲料应该怎么添加?刚分娩完是否能够马上让它吃精料?答案是否定的,而是要饲喂优质的粗饲料,目的是通过优质的纤维刺激母牛瘤胃的蠕动,提高消化机能。等到产后一个星期左右,再缓慢添加精饲料,慢慢进行过渡,这样消化系统才能更好地恢复。还有母牛生病尤其是患消化道疾病的时候,也要注意逐渐加料,切忌一次到位。
